2024年6月5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不结球白菜(小白菜)品种改良岗位品种展示与交流会”在连云港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直辖市、省和自治区的48名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不结球白菜品种改良岗位和南京农业大学主办,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和江苏香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针对不结球白菜生产中春季品种缺乏、易抽薹问题,岗位科学家李英教授团队在江苏香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基地进行了不结球白菜春季品种比较试验。本次品种比较试验,是南京农业大学白菜系统生物学实验室在耐寒性、耐热性筛选的基础上,对 ‘黄玫瑰’,‘绿美凤002’,‘紫秀丽006’,‘SI×084’,‘SI×寒矮白’等9份材料进行春季耐抽薹性试验,以期筛选出栽培适应性更广泛,更易于商品化的优良组合。专家们还参观了香河生态园的黄瓜、番茄、西瓜栽培示范田,并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无土栽培营养液管理、提高果蔬品质、采后保鲜等相关专业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
活动的座谈交流由连云港市农科院赵统利副院长主持,连云港市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辛祟兴致欢迎辞。连云港市农科院洋葱育种团队主任杨海峰对连云港市农科院园艺作物育种实践和科研活动的进展和未来工作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李英教授做了“不结球白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的报告。她从白菜的故事、不结球白菜的种质创制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等几个方面概括了团队近年来的科研和产业推广方面的进展。宋代陆佃在《埤雅》中写到白菜“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因此又名“菘”。她谈到白菜原产于我国,其特点是耐寒,因此在白菜的周年供应中耐热和春季耐抽薹种质的选育尤其重要。
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教授做了“高压电场低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在园艺作物种质创制中的应用-- --以中国白菜为例”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者们的强烈反响。
与会专家们针对定向筛选优良蔬菜资源难等“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浙江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周国治表示:我们在育种工作中,思想要进行继承与转变,育种目标要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不要“科研育种”而要“市场育种”,要根据市场的呼声确定育种目标,确保育种工作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谈到当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涉及生物技术、蔬菜学、植物保护、智慧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园艺等等多学科的体系专家及其团队成员们通过交流,拓宽了视野。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的工作中必需协同合作,综合运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建立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的内生动力,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侯喜林教授在会议总结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解决全人类的“生存、健康、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