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结果,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连麦17,成功通过国家审定。这一成果表明该品种在产量、抗性与适应性等领域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对推动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助力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公告显示,连麦17属冬性小麦品种,生育期225.9天,与对照品种周麦36号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强。平均亩穗数43.6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44.7克。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田间综合发病轻。
产量表现方面,连麦17成绩亮眼。2021—202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3.92%;2022—202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4.2千克,比对照周麦36号增产6.25%;2023—202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4千克,比对照周麦36号增产3.38%。
品质指标上,连麦17同样表现出色。品质检测显示,其籽粒容重分别为836克/升、815克/升,蛋白质含量13.4%、13.6%,湿面筋含量25.7%、28.4%,稳定时间14.7分钟、8.9分钟,吸水率56.0%、57.0%,最大拉伸阻力635Rm.E.U.、501Rm.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80平方厘米,品质优良。
“连麦17,是我们科研团队精心培育出来的一个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小麦室副主任郭明明表示,该品种在培育过程中,注重结合黄淮冬麦区南片的种植环境特点,在产量和品质上实现了较好的平衡,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
随着连麦17的审定通过,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将加大该品种推广力度,健全配套栽培技术服务,促进品种潜力转化为实际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履职尽责,为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提供有力支撑。